当管理理论和实践脱节

编辑时间: 07-18    关键字:

 

管理理论和实际完全相符合的情况,几乎是不存在的。想套用一个现成的管理理论,学习一个先进的管理经验,就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,要么是对理论的共性和实际的特殊性不了解,要么是思想的懒汉。
许多管理者参观海尔集团,无不为海尔的管理所折服,带走了海尔几乎所有的管理规章制度。当时,海尔的CEO张瑞敏就断言,海尔的经验,在这些企业里,实行过不了三个月。实际确实如此,不单到海尔,包括在其它企业学习的经验,在绝大多数单位,都是“当时激动一阵子,回来统统进柜子”,束之高阁罢了。
何故?
一是对管理理论或者经验的本质,缺乏理性的把握。管理理论是从无数管理实践中,总结和概括出来的,与实践相比,更抽象,更具有规律性,也更具有共性的特点。但是,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相比,理论缺少鲜活的特性,因为抽象,所以也就单纯;因为具有共性的特点,也就难以直接指导千差万别的具体管理活动。
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,也具有类似之处,往往是成功企业长期管理实践的结晶,在规章制度的背后,一定有许多更深层次的内容,比如企业根本的价值观、企业文化在起决定性的作用。而这些深层次的东西,既难以把握,也不容易复制。比如企业文化,一般学人家的标识系统,或者规章条文,都是容易的。但是,这些仅是皮毛而已。核心的内容,渗透在无数的管理活动中。
不了解这些特性,就会出现“淮南为橘,淮北为枳”,或者邯郸学步、削足适履的现象。
二是天时不适。所谓天时,可以理解为管理所处的大环境。这个大环境,从根本上制约管理理论和手段的运用。
垄断与否是大环境。由于缺乏竞争,没有来自市场生存的压力,垄断企业往往缺少创新的动力,以及改进管理的强烈欲望。
行业管制的松紧程度是大环境。在一些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地方,受制于政企不分的政府主管部门,企业展转腾挪的空间很小。
三是地利不合。所谓地利,就是本企业或本单位区别与其它企业或单位的根本特征。
以铁路基层站段为例。技术含量较高、远离终端服务市场,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电务、工务、机务和车辆系统,在管理理论和模式的运用上,和技术含量较低,属于劳动密集型,但面向客货服务市场,直接为旅客货主提供服务的车站、客运系统,就有显著的不同。
四是人和不顺。运用一种管理理论,或者学习一种先进的管理经验,有了天时、地利,又有了管理者自身的觉悟,仍然是不够的,还必须有一支合格的管理团队。任何一种外来理论或经验的引进,都会必然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,轻者改动业已习惯的方式方法,重者触动管理者的既得利益。来自内部的阻力和破坏力不可小视。
总之,当管理理论或者先进经验的导入受阻,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时候,从是否深刻把握理论或者经验的精髓,是否能够融会贯通,从天时、地利和人和等几个方面去分析,应该会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。
实事求是,是把握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精髓。
推荐热图
频道推荐
  • 通知
  • |
  • 要闻
  • |
  • 动态
© 2010-2040 深圳半导体照明信息网 版权所有 About ssla | 网站宗旨:协助政府 服务企业 合作共赢 创新发展! | 备案号:粤ICP备11049648号